個人有隱私,企業也有商業秘密。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從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工作推進會上獲悉,浙江正初步構建起“政府主導、工商牽頭、部門協作、企業負責”的商業秘密保護體系。對于企業來說,保住了秘密就是保住了市場,一點沒錯。
2011年至今,全省查處各類商業秘密咨詢160多件,移送公安機關17件,追究刑事責任22人,案值1.1億元,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數億元。
2011年,省工商局曾對全省企業商業秘密保護狀況進行過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1089份。調查顯示,有23.4%的企業表示曾發生過商業秘密泄密事件,其中認為泄密事件給對企業造成經濟損失的有67.2%。
“我省商業秘密泄密內容主要為客戶名單、制作工藝或方法、產品配方,分別占49.1%、20.5%和17.1%。外貿行業、傳統制造業、計算機軟件開發等行業都有所波及,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危害,甚至影響到企業的生存。”省工商局經濟檢查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如臺州宗拓公司202張設計圖紙被盜取;浙江東邦公司年銷售額上億的頭孢克洛中間體技術資料被員工盜賣給蘇、浙3家企業;臨海東昌公司年訂單3000萬元新型無苯油墨技術被內部技術人員竊;浙江某眼鏡實業有限公司與浙大聯合開發專門出口西歐的8種款式60種型號太陽鏡尚未上市,樣品就被員工竊取賣給其它企業等。
省工商局經濟檢查處從調查中發現,商業秘密的流失很大程度是因為企業自身對商業秘密保護不夠重視。臺州工商部門曾對125家企業的商業秘密保護情況進行調查發現,近90%企業沒有建立完備的保密組織,80%企業發生過泄密咨詢。
為此,浙江工商部門主動對接重點企業,幫助企業查處泄密侵權咨詢。2014年嘉興市局查處嘉興市某光伏科技公司侵犯海寧某包裝印刷有限公司太陽能電池組背板生產技術信息的商業秘密案,涉案金額1778萬元,保障高科技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臨海市局查處譚某等人侵犯臨海市東昌公司商業秘密案,避免公司年值達3000多萬元的新型油墨技術泄密。
目前,臺州、金華、舟山等4個市政府和溫州市甌海區、嘉興市海鹽、平湖等30多個縣(市、區)政府陸續成立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工作領導小組。截至目前,全省工商部門已建立了2600多個“護密維權”聯系點,派員駐企常態化指導。
新聞+
商業秘密流失的三種表現形式
1、企業內部員工“跳槽”或“自立門戶”,泄露原企業商業機密。這種侵權行為占被侵權企業的71.9%。其實施主體為企業員工,因其擔任的職務而掌握了企業的商業秘密,離開原企業后擅自泄露或有意公開商業秘密,這讓企業主們頭痛不已。
2、在職員工違背合同約定泄露商業秘密。這類侵權行為占到受訪被侵權企業的14.6%,其實施主體為合同當事人,雖然與原單位簽訂相關保密合同,但當事人為追求更大的自身利益,在從事原職的同時,擅自公開或轉讓原單位商業秘密為其從事的第二職業單位提供服務,從中謀取暴利。
3、第三者利用非法手段竊取商業秘密。該行為的實施人為第三人,不屬于被侵權公司內部員工,也非從事第二職業者;谄茐幕蛑匦路峙涫袌龇蓊~等行為動機,部分人群不計風險和后果采取非法盜竊、欺詐、利誘、脅迫或其他不正當的手段獲取他人的商業秘密
入駐咨詢13706836225

為深化“很多跑一次”改革,建立“三服務”長效機制,推動政府治理數字化轉型,根據省委主要領導關于企業碼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浙江省經信廳發起并組織企業碼平臺建設、企業服務平臺升級工作。依托企業碼賬戶身份認證及授權機制,打通省市縣各類優質高頻剛需平臺賬戶,做到“一碼互信,一碼暢通”。越來越多的企業都擁有了自己企業專屬的企業碼。如果您還不知道企業碼是什么,那么趕..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