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很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十九大報告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論述,在之江大地引起熱議。
安吉余村㎡㎡
干部群眾認真學報告謀劃新愿景
在綠色發展大道上闊步前進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被寫入十九大報告,這讓安吉余村村民興奮不已。
12年前,習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這為余村、為安吉、為浙江指明了發展方向。余村黨支部書記潘文革說:“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發展綠色經濟,余村這些年走的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路子。”連日來,余村的黨員干部群眾學報告、做規劃、話愿景,整個山村洋溢著喜氣與活力。
尊重自然
綠水青山回來了
秋天的余村仍是綠意盎然。遠處青山云霧繚繞,近處小溪澄澈見底,身邊是來來往往沉浸在美景中的游客。
“我們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學習十九大報告后,潘文革望著眼前的村莊很是感慨。上世紀90年代,因為開礦掙錢導致整個村子“灰頭土臉”。村富了,環境沒了。后來,余村選擇了保護環境,關停了礦山和水泥廠。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余村考察時,聽到為了綠水青山村里下決心關閉礦區時,就肯定這是“高明之舉”,并首次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
此后,余村封山育林、整治竹制品家庭作坊、村規民約重點突出環保內容……“村民們互相監督,絕不噴灑除草劑草甘膦,也不焚燒秸稈,煙花爆竹也盡量少放。”余村黨支部副書記李輝對報告里提到的實行很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深有感觸。他說,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守護,形成了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才有了現在山清水秀的余村。
“這里環境絕對是好的,這次我們村組織所有黨員來參觀學習,回去后也要甩開膀子大干。”來自金華市婺城區乾西鄉柵川村的老黨員金寶富說,他在電視里看到十九大代表、安吉縣委書記沈銘權在“黨代表通道”接受媒體采訪,就對余村之行充滿了期待,來后果然收獲滿滿。
和諧共生
金山銀山也來了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這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余村人發展綠色經濟的干勁更足了。
中午剛過,金寶家庭農場內一批游客用好餐后開始垂釣。很近,農場主俞家寶每天在農場和正在裝修的“黃檀樹夏”民宿間奔波。
“2001年之前,我在礦山上跑運輸,礦山關停后到外地辦竹制品加工廠,每次回來都看到游客滿村,就在2013年回鄉開了這家休閑農場。”俞家寶說,農場果蔬全部施有機肥,堅決不灑農藥,讓游客來了能吃到很生態的農產品。“今年預計有50萬元收入,比在外辦廠掙得多!”
金寶家庭農場百來米開外,是造型別致的郊外郊余家民宿。“節假日基本每天爆滿。”說起生意,老板娘賀友蓮笑了。她說,丈夫以前是礦山搬運工,礦山關閉后,夫妻倆便去了云南做家具生意。“逢年過節回家,發現村莊都在變化。環境越來越美,家后頭山上的毛竹葉又綠回來了。”夫妻倆于2014年回鄉建民宿,去年有20多萬元收入,今年預計能翻一番。
人尊重了自然,自然便報以回饋,“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去年,余村休閑旅游經濟收入已經達到2000多萬元,接待游客30萬人次。“預計今年接待游客量會超過40萬人次,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00多元。”潘文革說,余村村干部要以十九大精神為引領,繼續帶領全村群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謀劃愿景
余村昂首再出發
別處都在招商引資,余村這段時間卻“殘忍”地拒絕了許多項目。
“必須是生態型項目,必須符合余村未來的發展規劃,必須能帶動村民一起致富”……余村選商要求極高。余村人明白,游客來山村“白天深呼吸,晚上數星星”,就是青睞于這里良好的生態環境,而這正是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所以,必須嚴格把關,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余村發展之‘魂’。”嚴選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在采訪中,余村干部們都表達出了同一個意思:進入新時代,余村要謀新愿景有新作為,奮力造就一個“村強、民富、景美、人和”的中國很美縣域的村莊樣板。
目前,在認真分析客觀形勢和自身資源特點的基礎上,余村重新調整發展規劃,把全村劃分為“生態旅游區、美麗宜居區、田園觀光區”三個區塊,并建設一條12公里長的“兩山”綠道,把山上山下風光、礦山遺址、冷水洞水庫、古銀杏公園等串聯起來,形成環村游道。另外,創建5A級景區的各項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中。
“這些天跟縣規劃局在反復協商完善規劃,就是為了全力實現十九大報告中所提到的‘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潘文革表示,進入新時代,相信余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開化縣金星村㎡㎡
和綠水青山相伴成長
千年銀杏見證鄉村振興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10月18日,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室內,電視上習近平同志的講話讓人心潮澎湃;室外,微風拂過銀杏,樹葉婆娑。
開化縣金星村,至今傳頌著習近平搶救千年銀杏樹的故事。“那是2006年8月16日,習近平同志到村里考察新農村建設。”金星村黨支部書記鄭初一回憶說,考察途中,習近平看到村里一棵千年樹齡的銀杏樹,根部泥土很多被挖掉,根系裸露在外,生命岌岌可危,“他立即和我們說,這是金星村的象征,十分珍貴,不能讓它死掉。保護古樹,就是保護村莊。”很快,大家培土澆水,展開了一場搶救銀杏樹的行動。10多年過去,這棵巍然挺立的銀杏樹,已經成了金星村很亮麗的風景,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10多年來,金星村像保護古銀杏一樣保護著生態環境,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現“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成為遠近聞名的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風風雨雨中,千年銀杏見證了金星村的鄉村振興路。
保護生態改善民生
“在保護古樹的過程中,我們慢慢懂得,不僅要保護好古樹,更要把這片綠水青山保護好,保護生態就是改善民生。”鄭初一告訴記者,“用十九大報告上的話說,就是‘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村里首先推行林權改革,經過廣泛征求意見和村民代表的表決,村集體近萬畝山林分給農戶經營。林改后,林農的積極性高漲,他們像種田一樣種山,像種菜一樣種樹。很快,林木蔥蘢,荒山不見了。舊村改造、村莊亮化、道路硬化……金星村又著手美麗鄉村建設。道路拓寬,美麗鄉村建設要拆除一些破舊的房子、旱廁,有村民不同意,村主任李君帶頭拆除自家的圍墻。幾個月下來,全村共拆除100多座建筑物。改造后的家園讓村民們“感覺與住在城里沒啥區別”。
從此,黨員干部帶頭種樹,村民自發綠化美化庭院。2016年,金星村開展“大干三個月、環境大提升”集中攻堅行動,房外立面改造、古埠頭、停車場、村莊道路“白改黑”、農村電網升級“上改下”等20個項目工程相繼完工。如今,金星村綠樹掩映、鳥語花香。銀杏公園、文化墻、村文化活動中心等已成為村民和游客流連忘返的地方。
村美民富自然和諧
“2013年回到村里就開了這家河邊人家農家樂,當時是村里第一個開農家樂的,那時候邊上的鄰居看到了都笑話,說開這個會有什么生意?肯定要倒閉。現在他們也慢慢開起來了。”夏成軍是金星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直在外打工,看到村里環境好了,就回到家鄉辦起了農家樂。現在一年毛利潤20多萬元,比5年前至少翻了兩番。現在金星村像他這樣的農家樂已經有6家了。
村里的道路變寬了,房屋庭院更加美麗了,外來的游客多了,在村里待的時間也更久了。“很近就有一對上海來的夫妻,在村里待了一個多星期,天天到我家吃飯,他們吃得開心我也很開心。”夏成軍的笑容里洋溢著生活的滿足和幸福。
一直在外地工作的陳建軍回到家鄉后便將6戶農戶的房子打造成特色民宿,現在已經有31個房間、56張床位。同時,鄭初一帶頭種茶,辦起了茶葉加工廠,成立了茶葉專業合作社。全村茶農從很初的兩三戶發展到現在的兩百多戶,茶園也擴大到1000多畝,茶園成了村民致富的“聚寶盆”,每年可增收300多萬元。
從前許多村民都在外務工干活,現在大家都愿意回到鄉村,在依山傍水的環境下生活,只要肯干就會有收入,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2006年的6000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2.2萬元。
和綠水青山相伴共同生長,如今的金星村更加像是一個世外桃源。站在古銀杏樹下,聽著從北京傳來那熟悉親切的聲音,鄭初一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進入新時代,要實現鄉村振興,我們肩上的擔子會更重。”面對身邊的村兩委干部,他說:“在今后的發展中,我們不僅要學會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更要帶領全村人民樹立和踐行綠色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目前,金星村正緊鑼密鼓推進3A級景區村的建設。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和千年銀杏一起,金星村又將踏上新的征程。
海寧黃灣鎮㎡㎡
走綠色發展路
生態經濟喜嘗甜頭
通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灣鎮冷冰塢已經從一個落后的小山村變成旅游景點。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王雨紅 攝
時序入秋,海寧黃灣鎮的山村田野一派豐收景象:紅柿壓彎樹腰,金橘掛滿枝頭。錢江村農戶黃群月家里也一派熱鬧:前來吃飯、住宿的游客絡繹不絕,她忙前忙后招呼著。
兩年前,她和丈夫一起打造的冷冰塢驛站迎客,也是海寧首家田園民宿。“這個周末,我家12間客房全部訂滿。”黃群月樂呵呵地說,生意很好的一天,她能賺萬把塊錢。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嘗到了生態的甜頭。”黃群月說,十九大開幕那天,她在電視機前認真收看,十九大報告中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句話,真是說到了她的心坎里去了。
錢江村柑橘種植戶楊董妹一樣也深有感觸:“如今不用挑著擔子出去吆喝了,來采摘游的客人經常打爆電話。”她還算了一筆賬:柑橘每公斤采摘價在三四元,按畝產2500公斤計算,每畝毛收入很高可達萬元。如今,全村30多戶村民靠水果采摘,每年戶均就增收五萬元以上,美好生活就在眼前。
“十九大報告提出,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黃灣鎮副鎮長沈征曄說,這給黃灣鎮進一步發展錨定了方向,山青民富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黃灣這些年的巨變,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沈征曄說,黃灣鎮山多,全鎮擁有山地面積14555畝,占區域面積近四分之一。曾幾何時,黃灣開礦、辦企業,山體傷痕累累、村村冒黑煙。轉型發展勢在必行,痛定思痛,黃灣堅決打破拖累發展的壇壇罐罐:關停礦場、騰退“低小散”企業、創建星級美麗鄉村……農田山地復墾復綠,生態紅利逐日釋放。
值得一提的是,黃灣正成為清潔能源輸出基地。在離冷冰塢不遠的沿江海塘邊,一臺臺風力發電機組迎風轉動,一塊塊屋頂太陽能電池板蔚為壯觀……天氣條件好時,黃灣的清潔能源發電量已超鎮區所有企業的用電量。
好戲還在后頭。“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說,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沈征曄告訴記者,眼下海寧東部(黃灣)生態功能區的規劃已編制完成。作為國家級生態鎮,未來這里還將引進更多生態農業項目,提升農業附加值;不斷開發農業生態旅游,打造長三角優質生態農產品集聚區、省級旅游風情小鎮。
麗水中堂村㎡㎡
整治后游客盈門
好環境帶來好生活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些內容,讓麗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明山街道中堂村村民倍感親切。習近平同志當年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多次到麗水調研,諄諄教誨當地干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這些年來,村民們正是遵循這個重要囑托來整治環境,發展生產,創造美好生活。
沿著這樣的路子走下去,中堂村每年都在變。在村委會主任包禮軍的印象中,沒有實施綜合治理前,村里又臟又亂,污水橫流……而現在,不僅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家家通上了自來水,還種了很多樹木,拆除了違法建筑,建起了居家養老中心。放眼望去,村里干凈整潔,黛瓦白墻,依山傍水,一片江南詩意。更讓村民高興的是,每年來中堂村棲息的鳥類也多了,白頭鵯、白鷺等常在村里翩翩起舞,吸引了不少游客。
有了美麗環境,還要發展美麗經濟,村里陸陸續續地開出了20多家農家樂。青山綠水間,“黃田農家樂”的生意好得讓開辦的村民陳美嬌有點不敢相信:“以前根本不敢想這個山溝溝里會有人來游玩,現在一天很多有400多人來玩,真開心。我想借著這里的好環境再造幾間民宿,讓更多游客跟我們一起享受這山里的漂亮風景。”
十九大報告說到了村民心坎里。村黨支部書記孫軍祥注意到,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讓他感到發展鄉村旅游的前景更加廣闊。他還把“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等重要內容存到了手機里。他表示,一定要帶領村民呵護好這片綠水青山,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子子孫孫在這里幸福地生活下去。

尊敬的納稅人:根據《關于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務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8號)規定,對納稅人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暫免征增值稅。(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的具體范圍,按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財稅〔2016〕36號印發)執行;生活服務、快遞收派服務的具體范圍..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