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城市醫院的醫療服務、掛號繳費再也不用排長隊、山區海島也有遠程會診系統“護航”群眾健康……在浙江,這些變化正在改善越來越多人的就醫感受。
10月16日,浙江省政府“很多跑一次”第四次新聞發布會上,省衛計委介紹了浙江衛計系統“很多跑一次”的經驗。
改革的紅利如何增強獲得感?如何改變城鄉群眾的就醫體驗?
在過去一年,浙江省衛計系統交出了一張讓群眾滿意的“很多跑一次”成績單㎡㎡
“雙下沉”變群眾跑為專家跑
6000多醫生服務基層
門急診人次增加18.5%,Ⅲ、Ⅳ類手術增加91.7%……在浦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與浦江縣人民醫院合作建設“浙醫一院浙中泌尿外科中心”和“浙醫一院浙中心血管病中心”后,更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造福周邊群眾。
在浙江,隨著“雙下沉、兩提升”工程,城市三甲醫院的專家跑到縣醫院并常駐當地,推動城市醫院與縣級醫院建成醫聯體,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城市醫院專家的服務,減少了跑城里找專家的煩惱。
目前,全部省級醫院和39家市級醫院與89個縣(市、區)的122家縣級醫院合作辦醫, 8家省級醫院投資3億多元與8個縣政府合作共建12個特色專病專科中心。
2016年,省級醫院常駐縣級醫院的專家有600余名,6000多名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年輕醫生和要晉升中高級職稱的中高級職稱醫師在基層連續服務4個月以上,“縣縣皆有名院、縣院皆有名醫”的目標已基本實現。
據統計,2016年全省縣域平均就診率達85%,群眾看病就診滿意率達90%以上。
智慧醫療變群眾跑為數據跑
全省預約成功率逾70%
居住點分散、島際交通不便、受氣象條件影響大、給出島看病帶來不便……在舟山,智慧醫療正在悄然改變這里的生活。近年來,舟山群島網絡醫院,市、縣、鄉鎮三級醫療衛生機構共享信息、開展遠程醫療服務,較好解決了海島居民的醫療服務困難問題。
就在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浙江兩項改革舉措,其中一項便為“浙江省舟山市打造遠程醫療協作網為海島群眾建設家門口的醫院”。據統計,該做法每年可為海島居民減少就醫支出2920萬元,人均減少就醫時間15小時。
在浙江,智慧醫療給全省各地的群眾就醫帶來新面貌。寧波“云醫院”、浙一互聯網醫院、浙二國際網絡醫學中心、邵逸夫醫院“健康云平臺”、浙江省立同德醫院牽頭的浙江省互聯網醫院也為群眾提供了更多的看病就醫便捷途徑。杭州市開展的母子健康手冊APP建設,實現了社區醫生與孕產婦的無線聯系,真正做到了“以信息多跑路來使群眾少走路”。
目前,全省統一的預約診療服務平臺接入醫院300余家,注冊實名用戶逾800萬,預約成功率超過70%,有效減少了群眾跑醫院排隊掛號。
2016年,此平臺升級為具有轉診功能的預約轉診服務平臺,大大方便了群眾在不同醫院之間的門診、檢查、住院和日間手術的轉診。通過區域信息共享,全省82%、67%和71%的縣(市、區)建立了區域影像、區域臨檢和區域心電中心。
流程再造群眾跑變科室跑
杭州市實現床邊結算率96%
杭州市通過院內就醫流程再造,已實現診間結算率87%、醫技檢查一站式預約率78%、床邊結算率96%。省中醫藥管理局在全省中醫院系統開展了“看中醫減少跑”活動,嘉興市中醫院將傳統中醫門診模式的6次排隊減少為一次候診環節。據粗略估算,通過實施就醫流程再造,以科室之間的數據共享至少可為每位患者減少30分鐘以上在醫院內的時間。
目前,全省各級各類醫院通過暢通醫院內各科室之間的信息流,改造就醫流程,讓群眾在醫院內看病就醫少跑路。各醫院紛紛提供各種途徑預約掛號和院內自助服務,門診實現“診間結算”,病區或護理站實現“出入院床邊結算”,讓群眾不再反復排隊。
簽約服務變群眾跑為醫生跑
所有基層醫療機構已開展簽約服務
在基層,責任醫生簽約服務正在越來越普及。對簽約老年人、殘疾人等重點人群,責任醫生主動上門,提供家庭病床、家庭護理等居家醫療服務,開展上門巡診和健康管理隨訪;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上門免費開展測血壓、測血糖,并開具很長3個月的長處方,讓他們少跑醫院配藥;為有需求的病人上門換藥、更換留置管、護理褥瘡和指導康復等,讓他們不用多跑醫院。
目前,全省所有基層醫療機構都已開展簽約服務,老年人等十類重點人群已簽約1143萬人,簽約覆蓋率近64%,群眾對簽約醫生和服務內容的滿意率達80%以上。

尊敬的納稅人:根據《關于支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有關稅務政策的公告》(財政部 稅務總局公告2020年第8號)規定,對納稅人提供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生活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暫免征增值稅。(公共交通運輸服務的具體范圍,按照《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有關事項的規定》(財稅〔2016〕36號印發)執行;生活服務、快遞收派服務的具體范圍..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