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云飛(右)給玻璃瓶稱重。張文術 攝
浙江日報嘉興5月13日電(記者 李茸 通訊員 馮成 張文術) 啤酒瓶、醬油瓶、醋瓶,當這些玻璃瓶進入垃圾箱后會去向何方?5月1日起,嘉興試水玻璃瓶分類回收。
在南湖區新興街道松鶴、真合兩個社區的5個小區里,若干組玻璃瓶專用回收箱已經工作了13天。在小區的玻璃瓶專用回收箱首次開箱之際,記者跟隨項目負責人王云飛博士,探尋廢舊玻璃瓶低成本的環保重生之路。
據悉,此項目由國家發改委和日本相關機構合作開展,目前全國只有嘉興、貴陽、西寧、青島4個城市在搞試點。嘉興項目由嘉興市發改委、市建委組織,長三角循環經濟研究院具體承擔執行。
下午2時,負責該項目的浙江長三角循環經濟學院王云飛博士帶著10位學生志愿者,逐個開箱清理。
在放鶴洲二期小區內約200米范圍內,記者看到共有3組專用回收箱。每組有3個近1米高的塑料垃圾桶,桶蓋上分別寫著“無色”、“茶色”、“綠色”字樣。
王云飛早已為大家準備了灰色防割手套和藍色工作服,大家的工作是將玻璃瓶分門別類整理好。“玻璃瓶收廢品的不要,一般都直接跟著垃圾扔掉。”看到大家圍著垃圾箱找玻璃瓶,小區居民吳文仙提醒記者。
她所不知道的是,大部分垃圾經過焚燒或者填埋后都能降解,但這兩招對玻璃瓶沒用,只會帶來二次污染。而且,由于玻璃瓶回收再利用的成本較高,對企業沒有吸引力。
打開第一組回收箱的“無色”桶,兩只小飛蟲伴隨著一股刺鼻的垃圾味道撲面而來,把大家嚇得退了一大步,并紛紛念叨下次一定要記得戴上口罩。記者仔細一看,桶底餐廚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比比皆是,五顏六色,還有黑色的液體。估計居民把它當成了普通的垃圾箱。
松鶴社區黨委書記駱霞說,社區曾挨家挨戶上門發放過玻璃瓶回收的宣傳資料,大家雖然認可這種環保理念,但多年積習一時難改。
而在“綠色”和“茶色”桶里,記者看到,桶里除了綠色和茶色,還有藍色、紅色等各種顏色的玻璃瓶,有的油乎乎的,有的瓶里還殘留著一些液體。
大家一起動手,把瓶里的液體倒干凈,將不符合要求的玻璃瓶拿出來,并將瓶蓋擰下來。這都是為了保證玻璃的質量,提高回收效率,降低回收成本。
“宣傳資料里其實寫得很清楚,請居民先把瓶內殘留物倒干凈,并將玻璃瓶上的標簽、瓶蓋等非玻璃物質去除,再按顏色放進不同的回收箱里。日本垃圾回收進行了30年才做到今天這個樣子。”王云飛說,目前的狀況已經超過他的預期,算是開局良好。
然而,居民自己動手清潔瓶身并不容易。住在真合社區的居民蔡麗君,剛將家里喝完的一個黃酒瓶扔進了樓下的茶色回收箱。她試了幾次都沒能將瓶身的標簽扯下來,“估計要用鋼絲清潔球才能刷下來”。
“將玻璃瓶分類扔到垃圾箱只是舉手之勞,卻能節約不少資源。現在回收利用技術已經不是問題,但從居民家里到企業的這一段路卻很費力,要引導市民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王云飛如此解釋目前的難題。
每周一次,經過志愿者整理后的玻璃瓶經過垃圾運送、中轉,很后由浙江華興玻璃有限公司負責處理,實現再次回收利用。
這個項目將持續到年底,志愿者將監測每組回收點每周玻璃瓶的數量、重量、物流成本、維護成本、效益等數據,并進行分析,為后續工作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王云飛隨身攜帶了一些易拉寶、條幅等宣傳資料,“請為舊玻璃瓶找一個新家”的條幅就掛在小區門口,隨風飄揚。

公司轉讓網和百都會計有限公司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就公司項目發展達成深度合作協議。2016年6月百都會計有限公司將旗下公司轉讓頻道全國公司轉讓資源全面與公司轉讓網合作運營,期待雙方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更方便的交易資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