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銀”投入,按照我市“五水共治”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全市擬安排“五水共治”投資項目509個,總投資675.3億元。昨天,記者從市財政部門了解到,為了保障“五水共治”項目建設,規范“五水共治”項目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市財政地稅部門先后出臺了多個關于“五水共治”項目資金管理的辦法,切實管好“五水共治”經濟賬。與此同時,我市財政部門繼續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投入力度,對全年“三公”經費在2013年的基礎上再壓縮30%,壓縮下來的資金全部用于“五水共治”。
多方籌集保障治水資金
據了解,今年我市計劃完成涉水項目投資139.1億元。為保證“五水共治”資金投入,我市通過優化存量資金結構,結合結余結轉資金清理和壓縮一般性支出特別是“三公”經費支出,將清理和壓縮的財政資金用于“五水共治”。不僅如此,市財政部門還整合環保專項資金、美麗鄉村建設資金等各項專項資金,用于“五水共治”。“在未來7年里,市財政收入的增量部分分配優先安排‘五水共治’項目。”市財政局經濟建設處處長黃益良說。
“在政府大力度投入的同時,還需要各方共同支持。”黃益良說。除政府投入外,我市還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籌集資金。據黃益良介紹,依靠社會力量籌集資金可以有多種方式,一方面發動“五水共治”公益募捐資金,通過企業、市民、機關干部帶頭捐款支持治水,讓全民參與到治水中來,營造良好的治水氛圍。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收到“五水共治”個人捐款約1.3億元;另一方面借助市場融資,加強政銀企合作,以開展PPP融資模式試點推進市場化運作,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
“另外,我們還對‘五水共治’項目資金的使用范圍進行了明確,確保治水資金能夠用到‘刀刃上’。”黃益良說,如截污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工業污染治理項目、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重點建設項目,并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用于水源地治理保護工程。
運用政策杠桿鼓勵參與治水
在有效管理治水資金的基礎上,我市財政部門還充分發揮好財政政策的杠桿作用,引導和鼓勵治水。市財政部門聯合市級相關部門,對區、鎮(街道)、村“五水共治”工作實施財政政策引導,并制定相應的“以獎代補”政策,激勵各區抓好“清三河”、“兩覆蓋”和“兩轉型”以及發動廣大村民以“一事一議”方式參與“五水共治”的積極性。
如市財政部門制定了《嘉興市財政局關于“清三河”行動以獎代補辦法》。按照《辦法》規定,“清三河”以獎代補資金,按整治河道公里數計算,補助標準為“垃圾河”清理0.5萬元/公里,“黑河”、“臭河”整治按4萬元/公里。除給予獎勵資金外,《辦法》還建立了嚴格的考核獎懲制度,按照半月進度統計、每月排名公布、季度督查暗訪、年度抽查考核的要求,全面推進“三河”治理,確保“清三河”保質保量完成。
“對企業主動參與‘五水共治’表現突出的,今后在分配相關財政專項資金中給予優先考慮和重點傾斜。”黃益良說。

公司轉讓網和百都會計有限公司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就公司項目發展達成深度合作協議。2016年6月百都會計有限公司將旗下公司轉讓頻道全國公司轉讓資源全面與公司轉讓網合作運營,期待雙方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更方便的交易資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