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興,粽子的地位無可撼動,很多嘉興人的一天就是從一個熱騰騰的肉粽子開始的。又到一年端午時,在太多人的記憶里,過端午和吃粽子幾乎是畫等號的。靠手工包裹完成的粽子,不僅讓嘉興人的端午記憶完整了,更刺激著嘉興人的味蕾。不過,當我們剝開香氣四溢的粽子,可曾想到熱氣騰騰的背后,有著怎樣一雙雙巧手?
明天,全國端午裹粽大賽將在嘉興國際會展中心拉開大幕,屆時各路好手云集過招,展示指尖上的速度。
“一抓準”神功練了18年
對于參加裹粽比賽,44歲的周鳳娟一點都不發憷。18年前,周鳳娟的第一份工作就是進廠當裹粽工人,裹了18年,練了18年,裹粽子對周鳳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一件事,就算閉著眼睛也能完成。熟悉周鳳娟的人都知道,賽場上只要周鳳娟一出現,對手們肯定會頭疼,因為“勁敵”來了。
去年的端午裹粽賽,周鳳娟拿了第二名,“到底裹了幾個不記得了,只記得分別裹了大粽和小粽。”因為是參加專業組的比賽,所以不光要比數量,還要比分量,這是很難拿捏的,“重量上下浮動不能超過5克,我記得當時大粽要求的標準重量是100克,既不能超過105克,也不能低于95克;小粽的標準重量是40克。”靠手就辨別出精確到克的重量差,這對一般人來說“神乎其神”的手感,是周鳳娟花18年時間練出來的,“裹得多了,感覺就找到了。現在單位里是半自動化生產,粽子的分量都是稱出來的,以前純手工操作,分量多少都要靠感覺。”
不過,裹了這么多年粽子,才44歲的周鳳娟感嘆自己“老”了,“裹粽子不光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尤其是綁線,要用力氣,而且講究松緊度,太松了米會漏出來,太緊了粽子煮不熟。年紀越大,手上的勁道肯定沒年輕的時候足。”
因為技術出色,周鳳娟經常代表單位去參加裹粽子比賽,戰績也相當拿得出手,“5分鐘裹二十六七個粽子沒問題。”今年參加裹粽大賽,周鳳娟的心態挺平和,“高手肯定挺多的,我只要正常發揮就行了。”
裹粽子學會就忘不了
10年前,徐云根學會了裹粽子,當年,這是他謀生的一門手藝。“那時看人家賣粽子生意蠻好的,所以跟老婆商量決定自己也開一家小店賣粽子。”為了節約成本,徐云根和老婆一起跟人學裹粽子,自產自銷。都說男人在做細活的時候手腳要笨一點,可徐云根在裹粽子方面挺有天分,裹著裹著,速度上來了,漸漸成了店里裹得很快的那個,贏了老婆也贏了伙計。
去年徐云根和老婆一起參加了民間裹粽大賽,徐云根是前三名里唯一的男人,老婆沒拿到名次。“兒子老說我們夫妻倆裹粽子快,就幫我們報了名。今年參加裹粽大賽,也是兒子幫我報名的。”雖說小店早已關掉,徐云根再也不用每天裹粽子了,可徐云根說,就算現在難得在端午的時候裹一下,技術也不會生疏,“就好像學騎自行車一樣,學會了就忘不了。”
跟徐云根如今難得施展技術不同,去年民間組的裹粽冠軍徐愛萍現在仍舊天天裹粽子,所以也就不難理解她為什么能達到“專業水準”——在5分鐘里裹出25個粽子了。今年,徐愛萍的目標很簡單:衛冕。
8歲女娃裹粽有模有樣
“說起來慚愧,我們夫妻倆都不會裹粽子,反倒是我女兒跟她奶奶學裹粽子學得蠻像樣。”顧宏偉告訴記者,盡管女兒顧徐誠才8歲,可是“裹齡”卻不小,“讀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她就跟著奶奶學裹粽子了。我們大人沒叫她學,完全是她自己要求學的。”
在顧宏偉看來,家里裹的粽子比外面買的要好吃,“除了端午,我們家每年要裹好幾次粽子,都是我媽媽裹,除了自己吃還會送人。我跟女兒開玩笑說,以后就要由她接班裹粽子給我們吃了。”
折斗、放料、包成形,一系列動作,顧徐誠都做得有模有樣。不過因為年紀小,手勁不夠,扎線這一步還得要大人幫忙。“這次參加兒童組的比賽,是她第一次上賽場,完全看臨場發揮。”話雖如此,顧爸爸還是對女兒的表現很期待,“裹粽子包含了端午的傳統文化在里面,這次參賽,讓她見見世面,挺好的。”

公司轉讓網和百都會計有限公司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就公司項目發展達成深度合作協議。2016年6月百都會計有限公司將旗下公司轉讓頻道全國公司轉讓資源全面與公司轉讓網合作運營,期待雙方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更方便的交易資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