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城市建設均以路面硬化為主,且硬化路面的排水也采取強排快排的形式,一方面增加了排澇壓力,另一方面,未經處理的雨水特別是初期降雨攜帶的污染物也會對水體構成污染。如何減輕防洪排澇壓力,減少雨水對水體構成的污染?近日,記者從我市召開的低影響開發(水專項)工作現場會獲悉,我市通過分散式減排和控制利用設施,將雨水就地下滲或收集回用,達到削減流量、減少徑流雨水外排污染物總量的效果。
位于秀洲區新塍塘旁的江南潤園小區三期,就采用低影響開發技術來減少雨水對水質的污染。記者看到,在該小區外側臨河的綠道上,草坪寬度在1米左右,被設計成斜坡形式,斜坡下面是一條比較深的草溝,整個植草溝呈現梯形形狀。
據北京建筑大學王建龍博士介紹,這種植草溝是在地標溝渠中種有植被的一種工程性設施,一般通過重力流收集雨水,并通過植被截流和土壤過濾處理雨水徑流,可用作收集、輸送雨水的生態設施。
“一旦下雨,雨水就會被滯留在這條草溝里,在下滲過程中,不僅可以減少雨水排放量,而且通過土壤、生物共同作用,降解雨水里含有的污染物。”王建龍說,“我們還采用了雨水塘、雨水花園等處理技術,對雨水進行循環利用,預計每年外排新塍塘的雨水僅為原來的5%。”
“我們曾經對我市部分地區雨水多次監測,初期雨水水質基本都是劣五類,而使用生態措施后,對雨水中含有的污染物去除率能達到70%至80%。”市建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也對處理過的水質進行了檢測,基本達到了三類標準。”王建龍說。
據悉,低影響開發模式起源于美國,處理技術包括植草溝、雨水花園、植被緩沖帶、雨水塘、雨水濕地、水景調蓄利用設施、生態堤岸、生態浮床、雨水截污設施等。嘉興自2011年啟動國家“十二五”水專項課題研究后,就開始將這項技術推廣運用于我市的一些綠道項目、在建工程等。如凌公塘綠道、蔣水港綠道、長中港綠道等已完成示范工程。接下來,晴灣佳苑、三環南路等示范點,也將采用低影響開發技術。如三環南路將采取玉碎源頭控制和末端處理等措施,實現市政道路徑流雨水的減量及控污。
未來,這項技術將被推廣到嘉興所有建設工程中。市建委副主任方柏如說:“市本級已經跟規劃部門達成初步意向,在工程建設中,要求低影響開發技術與工程設計、建設、竣工驗收做到同步。”

公司轉讓網和百都會計有限公司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就公司項目發展達成深度合作協議。2016年6月百都會計有限公司將旗下公司轉讓頻道全國公司轉讓資源全面與公司轉讓網合作運營,期待雙方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更方便的交易資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