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上午,吉水小學校園操場上,一名女生驕傲地將自己手工染制的藍印花布晾起來。
2005年12月,國務院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今天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昨天和今天,我市文化部門都舉行了和保護文化遺產有關的活動。
非遺傳承人走紅毯
從昨天上午9點半開始,市區吉水小學就成了“非遺歡樂園”。在吉水小學的操場上,2014年“文化遺產日”嘉興市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活動正在熱鬧進行,桐鄉藍印花布、黑陶燒制、余新泥貓、鳳橋竹刻等11個國家、省、市級的非遺傳承項目,都陸續在校園里開展現場制作和互動參與體驗活動。
昨天晚上6點半,“2014年‘文化遺產日’嘉興市系列活動——非遺保護與城鎮化同行”納涼晚會也在吉水小學舉行。納涼晚會上,包括桐鄉三跳傳承人邱學良、平湖派琵琶傳承人朱大禎等在內的我市17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走過紅地毯,走上舞臺,接受禾城市民的掌聲和喝彩。這17位傳承人中,年紀很大的88歲,很年輕的44歲。在他們走紅地毯時,結合視頻,主持人依次介紹每位傳承人的拿手絕活,讓臺下觀眾更深地了解我市珍貴的非遺和我們身邊的非遺明星。納涼晚會上,還舉行了“炊煙的故事”微電影創作大賽展播和頒獎,以及非遺叢書《嘉興民俗》首發式。
“生活在明朝”展覽開展
在嘉興市博物館內,“生活在明朝——嘉興地區明墓出土文物展”也在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正式開展。據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鄉基本建設的推進,沉眠于嘉興地下數百年的明代古墓也逐一被揭開,如豐南村明墓、二毛明墓、南山腳明墓、樂家浜墓葬群、陳家村明墓等。到目前為止規模很大、很有影響力的要數項墳浜墓葬和王店李家墳明墓了。隨著這些墓葬被發現,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也逐漸被搶救性清理出來,這些文物跨越時空,無聲地說著“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官員的制服什么樣?從哪里透露出等級?此次展覽中有個叫“補子”的文物,說的就是這個話題。“補子”,也叫“背胸”,是明朝官吏常服代表品級的徽識,縫制于前胸及后背,多用金線和彩絲繡成。常服,又稱公服,明代官吏常服為頭戴烏紗帽、侯頭,身穿盤領大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對官吏的常服作了嚴格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前胸和后背縫一方補子,文官用飛鳥,像其文采,武官用走獸,像其猛鴛。各級文武官補子的紋樣為:公、侯、駙馬、伯用麒麟、白澤。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四品用公雁,五品用白鴨,六品用鷺鴛,七品用潛鶴,八品用黃鶴,九品用鶴鶉,雜職用練鴿。武官一、二品用獅子,三、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馬。
據悉,此次展覽共分四個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錦衣繡服——明代人的服裝”,第二部分“奢華之色——明代人的首飾”,第三部分“鏡映乾坤/鏡花水月——明代人的照面工具”,第四部分“很后的信仰——明代人的喪葬”。

公司轉讓網和百都會計有限公司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就公司項目發展達成深度合作協議。2016年6月百都會計有限公司將旗下公司轉讓頻道全國公司轉讓資源全面與公司轉讓網合作運營,期待雙方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更方便的交易資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