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回歸工程已經進入第三年,我市支持浙商創業創新回歸發展再次掀起熱潮。據悉,今年1至5月,全市浙商回歸引進項目133個,到位資金117.9億元。
在海寧,投資150億元、規劃用地5000畝的江南總部基地正在建設中;在南湖,“基金小鎮”正在抓緊招商;在桐鄉,一個房車生產基地正在崛起……大批體量大、效益高的浙商回歸好項目的落戶,為我市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也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兩年多來近千個項目落戶
回歸勢頭強勁
今年3月21日,總投資91.46億元的22個浙商回歸項目集中開工。位于紹嘉高速以西區域的海寧江南新城正式奠基,這里的大片土地由此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個一期投資30個億的項目由總部基地(中國)控股集團投資興建,該集團致力于投資、開發、建設以總部基地模式為主的總部經濟區,已在北京、青島、倫敦等地開發運營多個總部基地項目。
該集團董事局主席許為平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海寧籍浙商。“我們計劃在這里建400棟左右總部大樓,吸引各地高端企業總部入駐,未來四五百家企業總部集聚發展將形成自身規模優勢,引發一場經濟‘核聚變’。”許為平說,選擇在海寧投資,除了鄉情感召,他更看好這里的多重優勢,包括率先改革帶來的體制機制優勢、突出的交通區位優勢、生態文化環境優勢、扎實的產業基礎等,希望江南總部基地項目能助力海寧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
許為平只是回歸浙商中的一員。2011年10月,在首屆世界浙商大會上,浙江省委、省政府向天下浙商發出集結的號角,拉開了支持浙商創業創新的工作序幕。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浙商成群結隊,如燕歸巢,在浙江這片熱土上,一股回鄉創業創新的熱潮奔涌不息。
作為接軌上海橋頭堡的嘉興立即行動,向天下浙商發出深情邀約,把支持浙商創業創新作為經濟工作“一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來推進,先后赴北京、上海等地舉辦浙商創業創新重點項目推介會,舉辦“十萬浙商進百區”和“海外僑商進區入園嘉興行”、“星耀南湖群英會”等活動,吸引著浙商游子云集。
越來越多像許為平一樣的浙商、禾商帶著項目歸來。過去兩年,我市浙商回歸引進項目958個,到位資金371億元,分別完成2012年、2013年年度省定目標的169.5%和168%,并在全省支持浙商創業創新工作綜合考核中,我市分別取得全省第二和全省同檔城市第一的好成績。
主攻大項目好項目
浙商回歸“有質量”
浙商回歸不乏大項目、好項目。我市先后引進了總投資170億元的平安養生養老項目和總投資100億元的烏鎮國際雅達健康產業園,總投資15億元的上上德盛管道科技園項目。此外,阿里巴巴、臺昇國際廣場、嘉興萬達廣場等現代服務業項目紛紛進駐……它們的落地促進了嘉興加快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轉型。
“在經濟總量已經達到一定水平的新階段,不能再滿足于一般性的引資和投入,而是要招大引強、招優引新,必須有利于產業層次的提升和轉型升級的推進。”市領導對浙商回歸的招引方向有著清醒的認識。
為此,我市各地始終立足高位、定位高端,重點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全力主攻大項目、好項目,不僅要求項目塊頭大,更強調能對某個領域、某個區域的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和帶動。如,桐鄉市引進的平安養生養老綜合服務社區、烏鎮國際雅達健康產業園兩大龍頭項目,不僅能帶動區域性健康養老和醫療康復等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傳統旅游業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同時對于提升百姓生活品質、優化城市功能品位等具有明顯的帶動作用。
據統計,截至去年底,全市引進重大產業項目293個,到位資金275.1億元,占到位資金總額的74%。
重構嘉興產業版圖
為實體經濟注入新動力
2014年1月,浙江省第一輛拖掛式房車在桐鄉市正式下線,填補了嘉興地區沒有整車生產的空白,標志著桐鄉汽車產業從發動機、零配件制造延伸至整車裝配,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
突出產業關聯,秀洲區在全省首創“招商地圖”,提高光伏產業、物流業等產業招大引強的針對性。平湖把上海作為吸引浙商回歸的重點區域,加快建設張江杭州灣科技園,著力打造在滬浙商回歸首選地。嘉興港區打造具有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成為長三角臨港型化工新材料工業的重要基地。
隨著一大批裝備制造、新材料、循環經濟、電子信息和傳統優勢產業的項目紛紛落地,浙商回歸工程在重構嘉興產業版圖的同時,在擴大有效投入、發展實體經濟、促進轉型升級等方面的效應正在逐步放大。

公司轉讓網和百都會計有限公司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就公司項目發展達成深度合作協議。2016年6月百都會計有限公司將旗下公司轉讓頻道全國公司轉讓資源全面與公司轉讓網合作運營,期待雙方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更方便的交易資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