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市治水辦獲悉,省環保廳日前正式發布通報,公布今年上半年全省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結果,在11個設區市中,嘉興市被評為“優秀”。據悉,這是自2009年我省實行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以來,我市取得的很好成績。
通報結果顯示,今年1月至6月全省交接斷面水質考核評價嘉興市區為“合格”,海鹽縣和平湖市為“優秀”,嘉善縣、海寧市和桐鄉市是“良好”,嘉興市首次被評為“優秀”。三個評價水環境質量的指標也分別有所好轉,出境高錳酸鹽、氨氮、總磷濃度分別為5.66mg/L、1.60mg/L、0.241mg/L。其中高錳酸鹽指數已經達到功能區的目標要求,也就是Ⅲ類水的標準,同比改善1.05%;出境氨氮好于入境,同比改善22.7%;出境總磷好于入境,同比改善27.2%。
自2012年我市開展以“河長制”為核心的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去年底,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決策部署,市委、市政府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將“五水共治”作為擴大有效投資、倒逼經濟轉型發展的第一要務,作為提升城市品位、增強綜合競爭力的首要抓手,作為增進人民福祉、打造幸福民生的頭等大事,認真貫徹落實省“五水共治”辦的各項工作要求,舉全市之力推進“五水共治”工作。
市領導高度重視“五水共治”工作。今年2月13日,我市召開“五水共治”三級干部大會,市委書記魯俊要求全市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凝心聚力,勢如破竹推進“五水共治”,共同譜寫美好中國夢的嘉興篇章。市、縣、鎮三級均明確了工作目標,提出了工作措施,掛起了作戰圖,亮出了任務表、進度表、責任表。市政府今年出臺了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等五方面的三年行動計劃,提出2014年至2016年總體目標、主要措施等內容。
同時,我市加強制度建設,建立了工作例會制度、工作通報制度、督查督辦制度、工作考核制度、水質監測制度、聯動推進機制等一系列層次清、責任明、約束強的治水新機制。每月至少召開一次市“五水共治”辦主任辦公會議、各縣(市、區)“五水共治”辦主任會議,每季召開一次市級“河長制”責任部門會議,交流工作、部署任務。每月通報“清三河”進度,每周通報違章豬舍拆除進度。市委、市政府成立8個專項督查組,每月集中開展為期一周的水環境專項督查工作,查找問題,督促整改。市委、市政府將“五水共治”列入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市、縣兩級均制定了“河長制”考核辦法。市“五水共治”辦對34條市領導擔任河長的“河長制”河流每周開展一次水質監測,實行水質周通報、月分析、季點評機制。
“包河到人”是實施“河長制”的關鍵,也是推進“五水共治”的有效保障。全市各級黨委政府積極推進“河長制”,市、縣、鎮、村四級領導主動請纓擔當河長,積極參與治水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市級河長17位、縣級河長225位、鎮級河長1453位、村級河長3478位,全市1.3萬公里河道實現監管和治理全覆蓋。我市全面推行環環相扣的鏈式工作法,河長親臨一線,巡查調研、查找問題、督促治理,完善“一河一檔”、落實“一河一策”,認真擔當治河重任。各地繼續深化“河長制”,創新“河道認領制”、“義務監督員制度”等治水新機制,新增了一批“浜長”、“段長”、“公里長”、“堤長”、“民間河長”、“河道警長”等治水新生力量,進一步織密“橫到邊、縱到底、全覆蓋、無遺漏”的治水網絡,將保潔、清淤、清障、拆除違章建筑和維護水利設施等“水岸同治”責任進一步落實到人。
為加快推進水環境治理取得實效,我市緊抓關鍵環節,統籌“五水共治”。市委、市政府將“清三河”和污水管網建設列入今年市政府民生項目,全力打響治水“當頭炮”。通過制定《嘉興市“清三河”行動咨詢》,明確工作目標、階段任務、工作內容、整治標準、年度工作安排和要求、保障措施等。開展“地毯式”排查,公示“三河”情況,經過細致排摸,全市共有“三河”2816條、1787.1公里。市“五水共治”辦對“三河”進行身份登記,實現“一河一碼”,建立半月進度統計、每月排名公布、季度督查暗訪、年度抽查考核等制度,推行“統一編號制、全程跟蹤制、驗收銷號制、考核獎懲制”。目前,垃圾河清理已基本完成,黑河、臭河清理正全力推進。市“五水共治”辦制定了“嘉興版”驗收標準,將通過自查、互查、抽查等綜合檢查方式,完成已整治河道的驗收工作,并實施常態督查,鞏固長期成效。

公司轉讓網和百都會計有限公司達成戰略發展合作協議,雙方就公司項目發展達成深度合作協議。2016年6月百都會計有限公司將旗下公司轉讓頻道全國公司轉讓資源全面與公司轉讓網合作運營,期待雙方合作能夠為企業帶來更方便的交易資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